刘纪文被委任南京市长的任命书。
民国时期的南京城被分为56块分别命名。
原标题:当年南京城被划为56个区域 修建中山大道前下令严禁公务员炒房
提起刘纪文先生,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然而说起南京的林荫大道,却是家喻户晓。1928年,在他担任民国南京特别市长期间,主持修建了这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如今道路两侧林立的法桐行道树已成为南京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昨天刘纪文先生的次子刘良栋先生时隔20年再次回到南京,他在追忆父亲的同时,还披露了这位民国的南京老市长修建迎榇大道以及老南京规划建设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扬子晚报记者陈郁 通讯员王韦
铁腕城建
修建中山大道,下了“死命令”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在蒋介石力荐下,刘纪文担任南京特别市首任市长。当年6月1日,刘纪文在《市政府宣言》中说:他计划在南京辟建马路,改善交通;端正人心,建造公园。于是有了那条长12公里、宽40米的沥青“中山大道”和广征世界物产、以及玄武湖边的“五洲公园”(今玄武湖公园)。
为熟悉南京,地图铺了一地板
在刘良栋的记忆中,父亲那时的工作很忙,母亲曾经告诉他,在家中能见着父亲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他还在工作。
父亲刚到南京时,南京的道路非常狭窄,多是弯街窄巷。那时恰逢国民政府为了孙中山奉安大典决定修筑迎榇大道,如何短时间规划南京的道路,并尽快修建新的道路系统成为那时候刘纪文的头等大事。
“满屋子地板上堆的都是南京市地图。”刘良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据他的母亲说,那时候父亲为了能尽快熟悉南京,几乎找来了所有的南京地图,然后和规划设计部门的人员一起研究,那时候家中的地板上堆放的都是地图,几乎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而父亲就是这样趴在地上一个地儿一个地儿地研究,规划出了举世瞩目的迎榇大道。
防止炒地皮,禁止公务员买房
刘良栋说,父亲曾经针对公务人员说过,服务于政府,首先要认识服务的意义,即为公众谋利益。政府给公务员发薪俸,不过是一种生活费用,并不是服务的真正代价,若误会薪俸便是工作的代价,就不会明白服务的意义,而且会感觉代价太低而失望。
而根据当时南京的建设规划,即将建设的中山大道是首条全沥青铺设的道路,同时也是南京第一条分设快慢道的马路,如此的建设规模显然让这条景观道周边的房产蕴藏巨大的升值潜力。刘良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时父亲颇有预见性地知道,如果谁提前获知这条改造信息,很可能会先购置与中山大道相邻的店铺房产以待升值。为此父亲专门给公务人员下了一道死命令,严禁他们和亲属购买中山大道周边的房产,如有违反开除公职。
这位刘市长也以身作则,在其的任期之内,在南京也无一处房产,都是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宿舍中。
建到哪拆到哪,蒋介石也得搬
刘纪文有“铁腕市长”之称。当年建设中山大道,拆了400多户民房。对于那些“钉子户”,政府派人强行拆除,将拆下来的砖瓦建材,抵拆迁人员的工钱。当时的南京人“尽有不知道国民政府主席姓甚名谁,但对于这位拆屋的市长(指刘纪文),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刘良栋说,自己的父亲确实很“较真”,他就听说过,在建中山大道的时候,扩建的道路正好被蒋介石的一座官邸挡住了,不少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此时刘纪文已经去面见蒋介石了,硬是将这座挡住中山路建设的蒋介石官邸给拆掉了。
一方面铁腕治市,另一方面这位刘市长还很善于让市民尽快知晓政府所做的工作。刘良栋先生给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份名为《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处出版刊物一览》的资料,在这份资料上可以看到每月可以在书店购买到的《首都市政公报》、《首都市政要览》,以及《南京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初集》等等。
城市规划
当年南京城划为56个方块
1930年4月,刘纪文亲自拟定了《首都交通系统图》,对于后来南京交通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还有57张约绘制于1936—1937年的《南京市市区一万分一图图表》,这些精确到大街小巷和各种建筑,可以看到南京街巷、建筑、地名的变迁。
手绘57张万分之一比例南京地图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见到了一整套57张的《南京市市区一万分一图图表》,包括1张区域划分总说明蓝图和56张区域详细地图。56张区域详图,每张长50.8cm、宽38.8cm。把当时南京城所包括地区按10000:1的比例绘制,精确到大街小巷和各建筑。
记者面前的区域划分总蓝图的内容非常有意思,因为乍一看整个南京城被切割成了56个长3cm、宽2.4cm的小方块。每块区域以该区域某建筑物、景点、地名或村庄的名称命名,分别是:九里埂、葛桥、卸甲甸、大溜、通江集、梅官营、宫房、乌龙山、窑头镇、浦镇、七里洲、燕子矶、伏家桥、甘家巷、浦口、下关、迈皋桥、岔路口、吕家山、徐岗头、桦墅村、三义河、三牌楼、玄武湖、紫金山、仙鹤门、东流镇、许巷村、孟塘村、新河口、上河镇、莫愁湖、明故宫、孝陵卫、麒麟门、西村、侯家塘、汤水镇、秦家花园、棉堤、雨花台、通济门、高桥镇、沧波门、北上庄、窑岗、西江口、头关、双闸、安德门、夹岗门、上方门、大胜关、西善桥、大定坊、排头村,其中很多地名沿用至今。
地图上主干道中山大道清晰可见
和现在的南京城相比,那时的南京城区真是够小的。南京市区最北面为“九里埂”、“葛桥”区域,隔扬子江与六合相望;最东边是“孟塘村”、“汤水镇”区域,图中标注了“汤山”主峰,海拔294.71米;最南端则是“大胜关”、“西善桥”、“大定坊”和“排头村”等4个区域;最西端为西南角的“西江口”区域,图中显示为“南京市江宁县”,与浦县(今浦口区)隔扬子江相望。
而在这份绘制于民国时期的地图上,中山大道已经清晰可见,在那时中山大道还被称为迎榇大道,是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由北京南下南京安葬而专门建造。
从当时的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中山东路贯穿东西,主要跨“莫愁湖”、“明故宫”两个区域。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中山路,仍是今天南京道路的骨架。道路两侧如励志社(今中山宾馆)、中央医院(今军区总院)、中央饭店等建筑还保存沿用至今。
紫金山、孝陵卫那时是南京城中心
和现在偏隅城东的紫金山和孝陵卫不同,从总图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紫金山”和“孝陵卫”绝对属于南京城的正中心。那时候的紫金山范围非常之大,跨“岔路口”、“玄武湖”、“紫金山”、 “仙鹤门”、“明故宫”、“孝陵卫”、 “麒麟门”等7个区域,在这张图上,还是可以发现,制图人详细绘制了当年紫金山全貌,地图上可以详细地看到中山陵、藏经楼、明孝陵、灵谷寺、紫霞湖等,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已经不复存的奉安纪念馆、遗族学校、遗族女校等。